ESG 可說是近一年,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以 ETF 來說,包括「00692 富邦公司治理」「00850 元大台灣 ESG 永續」「00878 國泰永續高股息」,都是投資人比較的標的。根據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分析,2020 年 7 月甫發行的「00878 國泰永續高股息」,不到一年就躍升 20~29 歲股民持股庫存前 15 名,足見 ESG 受到的高度關注。但是,ESG 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企業開始重視 ESG?和近幾年提到的 CSR、SDGs 又有什麼關係?
ESG 是什麼?
ESG 是 3 個英文單字的縮寫,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於 2004 年首次提出 ESG 的概念,被視為評估一間企業經營的指標。
-
環境保護(E,environment): 溫室氣體排放、水及污水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
-
社會責任(S,social): 客戶福利、勞工關係、多樣化與共融等售產業影響之利害關係人等面向。
-
公司治理(G,governance): 商業倫理、競爭行為、供應鏈管理等與公司穩定度及聲譽相關。
什麼是 CSR?和 ESG 有什麼不一樣?
另一個和 ESG 容易搞混的概念是 CSR,意思是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根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定義,這是一間企業貢獻經濟發展的同時,承諾遵守道德規範、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
CSR 的概念在 1999 年,由時任聯合國(UN,United Nations)祕書長科菲.安南(Kofi Anan)倡議,要求公司落實 CSR。2008 年金融風暴之後,再次推升企業社會責任的浪潮至今。
當時,CSR 提出一個廣泛的概念,ESG 則是提出如何實踐 CSR 的原則,從環境、社會、公司經營評估一家企業的永續(sustainability)發展指標。換句話說,你可以想成「永續經營」是企業應該追求的大方向,CSR 是永續經營的主要概念,ESG 則是其中一種衡量指標。
至於為什麼會有 ESG 的出現?你可以想像當不少企業主對外聲稱自己關懷環境、關注社會責任、遵守道德規範,卻沒有一個客觀的指標評估到底企業做到多少,只能任由企業主發布對自己有利、看似關懷環境等活動的新聞稿。
這和聯合國大會於 2015 年通過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同樣屬於可落實的具體方針。
該遵守 SDGs?還是 ESG 規範?
SDGs 的前身是聯合國為了協助發展緩慢的國家脫離貧窮,於 2000 年發表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而後檢討千禧年發展目標,聯合國大會在 2015 年 9 月通過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goals),包括消除貧窮、消除飢餓、性別平等、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等,以及 169 項細項目標(targets),作為 2030 年前世界各國努力推動永續發展的方向。
ESG 為衡量一家企業經營的績效指標,也就是市場參照的投資標準;而 SDGs,則是列出更細節的準則,兩者密切結合時,將帶動企業高成長、創造更多社會福祉。
為什麼企業開始重視 ESG?
聯合國(UN)早在 2005 年提出 ESG 的概念,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獲得關注。以美國市值前 3000 大的公司為例,ESG 評分愈高的公司,受金融危機波及程度愈低,原因在於企業長期投資社會資產,得到投資人的信任,帶動公司的績效維持在一定水準。
另一方面,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的《2020 全球風險報告》,環境風險已成為當前全球必須面對的難題,如果不正面回應,首當其衝的就是企業本身。這使得投資人、公民團體開始嚴格監督企業和政府,像是全球最大、掌管超過 1 兆美元(約新台幣 28 兆元)資產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GPFG,Government Pension Fund of Norway),就設立道德委員會,定時審核企業的 ESG 標準,只要不及格即列為投資黑名單。
過去,企業經營只需要重視財務數據,然而財報漂亮,如果背地裡卻收回扣、排放廢水,侵害消費者權益,使得公司名譽一落千丈,投資人失去信心。如今,重視 ESG 概念的企業,除了擁有透明的財報,也包含穩定、低風險的營運模式,長久的表現也會相對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