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間學習(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係指透過世代間的互動,一起學習,強調在不同情境中進行溝通、互動、分享彼此感受與經驗,藉由彼此的合作,改變對彼此原來的認知,並完成有意義的任務,以期使參與的老、少成員都有所收穫與成長。(黃國城,2007;黃富順,2006)代間學習通常較不強調內容的學習,而其所強調與重視的是透由代間相互協助、溝通以達到相互了解及態度上之改變以增進社會融合(林宜穎,2005;黃富順,2006)。從功能論與互動論的觀點來看代間學習,除了可促進代間交流之外,亦能使個體適應社會並藉此維持社會秩序與穩定 (王百合,2007)。兩世代的互動對年長世代與年輕世代是會產生影響的,國內民眾表示代間學習亦有助於高齡者成功老化,也可以讓老年世代與年輕世代的知識、經驗交流與持續交換資源的特性,改變年輕世代對老年的負面刻板印象,並達成世代間相互學習及激發年輕世代創造力等目的(王百合、林慶加,2008;陳美如、鄭芬蘭,200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代間學習作之界定「一種在年輕世代與老之間, 進行有目的且持續資源交換及相互學習「一種在年輕世代與老之間,進行有目的且持續資源交換及相互學習進而達成個人及社會利益」(Hatton-Yeo, 2000)。同時Ohsako(2002)也指出,代間方案中的學習,是發生於老年人與年輕人雙方在學校、社區或工作場所等情境中的互動過程。
台灣從2018年開始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意思就是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4%,平均每7人就有一位是高齡者,台灣新生兒人口數多年來持續低迷,我們及將面臨許多問題,包括就業人口數下降、經濟生產力不足、老人健康照護人力、沉重家庭生活負擔等跨層面的社會議題,高齡社會型態逐漸引起各界的重視,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已刻不容緩。人口老化是趨勢,政府需要提出適當的高齡政策以滿足社會各階層的需求。台灣高齡人口中有超過八成是亞健康,而非失能失智,我們的高齡政策更應該著重於適當規劃退休者的老年生活,讓他們「健康老化」、「在地老化」、「活躍老化」,讓年長者老有所用,並自主快樂的終身學習,樂而忘齡。
台灣過去多數的家庭型態是二代或三代同堂,中壯年人口外出工作,家中經常是老年人與學童,但社會結構的逐漸轉變,都會區多半是父母與子女同住的小家庭,年長者有許多是獨居或住在原來家鄉,僅有少數長輩在退休後仍持續活躍於工作,大多數的長輩們在子女成家、孫子出生後陸續退休在家,根據研究證明老人持續的學習或進行社交活動將有助於延緩老化,目前各地陸續開辦的社區關懷據點(衛福部、內政部)、樂齡學習中心(教育部)也都是高齡政策下延緩老化的解方之一,但是偏鄉因為人口外移,高齡者與孩子的人力照護問題也是各地政府單位一直難以解決的窘境,透過偏鄉學校以教育的資源將孩子與年長者串連起來,讓高齡者發揮其生活經驗與知識,將在地文史與社區特色傳承給孩子們,也讓孩子們學習與阿公阿嬤們相處,相互間的互動與學習能促進代間關係的改善,同時也能解決老年人口人力照顧的問題。近來也出現代間學習的理念模式與實施,例如老幼共學、祖孫活動、世代融合、技藝傳承課程等,打破分齡機構,發展社區模式的代間學習場域,並營造出一個跨齡共同生活與環境。
學校 |
主題 |
社區高齡長輩參與方式 |
代間學習互動性 |
台中清水 吳厝國小 |
社區文史微旅行 |
社區耆老文史訪談 |
|
臺東延平 桃源國小 |
布農部落山林體驗 |
部落耆老帶領學習(手工藝、狩獵文化、農事耕作、傳統祭儀、飲食文化、母語歌謠) |
高 |
宜蘭蘇澳 岳明國小 |
里海漁村創新發展 |
地方耆老文史探詢 |
|
花蓮豐濱 新社國小 |
葛瑪蘭文化生態創生 |
社區祖孫共學,生態智慧傳承 |
高 |
屏東林邊國小 |
環境生態與農漁業養殖 |
社區廟宇文史、耕作農事分享 |
|
屏東瑪家鄉 長榮百合國小 |
禮那里小米文化知識傳承 |
帶領孩子學習部落山林智慧、排灣族人文化傳承、串聯學生、青壯年、耆老共同遊學體驗 |
高 |
苗里泰安 汶水國小 |
推展泰雅原民文化傳承 |
宗族耆老傳授家屋建構知識、遊耕狩獵的生態智慧、祭典文化、編織工藝,重視長輩民族生活美學經驗之傳承 |
高 |
新北萬里 大坪國小 |
薯山社區食農教育 |
農事耕作經驗傳承、分享磺嘴文史 |
高 |
新北萬里 野柳國小 |
海洋生態文化探索體驗 |
漁村耆老訪談 |
中 |
嘉義番路 內甕國小 |
地方生態與社區產業踏查 |
無 |
|
澎湖馬公 興仁國小 |
在地文化與水資源教育發展 |
耆老分享高麗菜實作、在地文史 |
中 |
高雄大樹 溪埔國中 |
鳳梨產業與社區永續發展 |
農稼耕種心得與在地文史分享 |
|
新竹峨眉國中 |
茶葉農事特色發展 |
社區種茶達人進行茶葉種植教學 |
中 |
雲林古坑 樟湖國中小 |
社區生態文化走讀教學 |
社區老人服務與陪伴 |
中 |
目前代間學習或代間方案的研究並不多,但是仍然可以做為代間學習規劃的參考:例如李青芬、唐先梅 (2008)、黃富順 (2006)發現透過代間學習除了可以消除世代間的偏見與對彼此的刻板化印象,另透過相互交換服務的模式亦有助於代間的瞭解與照顧及代間連結的建立。教育程度、參與者的能力等也都會影響高齡者參與代間學習的意願(Ames & Youatt, 1994)。陳毓璟(2014)的研究顯示透過不斷地互動與對話,學生逐步瞭解高齡者,並且提升溝通能力與同理心,並顯著改善學生對老人的態度與提升服務老人的意願。
透由代間學習互動所衍生的情感交流及活動過程所發生的趣事等都可使原本對年長者持負面刻板印象想法的年輕世代,轉變為正向態度的看法是相呼應的(Meshel& Mcglynn, 2004)。老年世代透過代間學習與年輕人在一起互動,除能使老年人感覺年輕,保持活力外;亦使老年世代能藉由承傳技藝的過程能回饋社會。其他影響民眾代間學習的原因包括:如老年世代透過代間學習與年輕人在一起互動,除能使老年人感覺年輕,保持活力外;亦使老年世代能藉由傳承技藝的過程能回饋社會;另外,想藉由參與代間學習傳承民俗文化、好奇心、聽從教師安排等亦是影響民眾代間學習參與的動機(王百合、林慶加,2008;黃富順,2006)。可見,影響民眾代間學習的原因相當多元。林歐貴英(2003)經由代間學習不僅長輩可以從中獲得正面回饋,幼兒也因此更樂於與長輩相處,明顯減少代間的隔閡。代間學習是高齡教育的一環,可以使不同世代間經由互動的學習歷程中學習彼此尊重與關懷(楊世承2017)。透過社區照顧方式讓長者在地老化。學者指出社區耆老為鄉土課程教學的重要資源(許嘉政,2002;郭志純,2003)。若能於鄉土課程中發揮老人的智慧與經驗,將益於教學,進而使學童了解老人的貢獻,增加對老人的正向觀感。小學階段是人格發展及態度養成的黃金時期(陳浙雲,2001;黃德祥,2000),這亦為代間方案的目標,顯示對國小學童實施代間方案最能發揮實質效益。
透過增加代間的活動,或是與大學院校合作、規劃屬於社區特性的青銀共享活動,增加青少年、青年與社區樂齡長者的友善互動,增加社區活動豐富性。或者也可以增加部分培力課程,使樂齡居民增加第二專長,進而回饋社區,將活動型態增加為居民互助互動式活動。建議可以舉辦許多配合慶典節氣活動,如:端午節、中秋節、母親節、父親節、元宵節、冬至、春節等,除了連結居民之情感,亦可凝聚社區認同感及共識。跨世代的交流,不僅可以增加家庭生活的共同話題,兒女也可以從中得知父母早期生活的時代背景,進而了解社區的歷史文化,讓居民感到社區活動與生活息息相關。社區舉辦樂齡活動,需有長態性與策略性規劃的服務,期待有更多青年居民共襄盛舉,藉由社區舉辦樂齡活動的機會能夠參與社區服務,使許多屬於在地的文化或人文等,能夠傳承下來。社區可以加強辦理年輕族群之活動,或由年輕人來舉辦活動,帶領樂齡居民參與,結合政府所推動的計畫有架構性的增加不同面向之活動,從人文、環境、生態、產業等全面性的推行,加入青銀共創、代間教育等概念。
文獻參考:
方珮玲(2006)。高齡者參與代間方案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姜靜文(2017)。地方依附對樂齡活動涉入與活動滿意度關係之中介效果研究-以A社區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青芬、唐先梅 (2008)。民眾對代間學習之初探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人口結構改變與家庭教育(頁213-233)。台北:師大書苑。
王百合 (2007)。高齡薪傳者與學習者代間學習歷程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宜穎 (2005)。美國代間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城 (2007)。代間學習及其對高齡教育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 118, 265-278。
黃富順 (2006)。高齡學習。臺北:五南。
陳美如、鄭芬蘭 (2007)。老人參與國小鄉土教育後學童對老人觀感之改變。台
東大學教育學報,18(2),67-104。
陳秋月(2017)。以社區模式營造代間學習環境之可能性探討。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論文。
林歐貴英(2001)。中老年人之家庭生活教育。刊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頁 139-153 。臺北 :師大書苑。
-由 謝誼泓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