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學走動式工作坊偏鄉國中小結合社區永續發展_活動紀錄2

辦理情形,簡述:

  • 本次活動共計45人參與,共計12校參加時間:110.03.25-03.26

本次走動式工作坊,上午安排在樟湖國中小進行進行一場專題演講,由本計畫主持人張子超教授分享「學校與社區共好,邁向永續之路」,並邀請委員發表對於本計畫的建言、啟發與未來展望。下午分三組進行特色課程說明及實務操作的分享,包括針對觀課、科研精神及社區經營。晚上於華山教育農園舉辦音樂晚會,促進與會教師們的交流與互動。晚間邀請計畫相關人員召開輔導共識會議,討論計畫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二天上午分組走訪體驗鄰近社區的產業經營現況,包括華南社區咖啡、文心蘭花冠;樟湖社區的豐達茶廠製茶過程;大菁藍染製作。活動最後也安排座談,與出席的校長、教師對話,分享本次工作坊的心得與回饋。
 

樟湖國中小校長陳清圳開場歡迎與會來賓 計畫主持人張子超教授專題演講
科研精神與實務操作_校園植物分類 社區經營與永續發展_林下經濟討論
樟湖社區走動體驗-豐達茶廠 型染製作體驗_大菁植物染智能創新
華南社區走動體驗_文心蘭花冠DIY 綜合座談_分享與回饋
 

二、「學校與社區共好,邁向永續之路」專題講座_內容摘要

講者:計畫主持人台師大張子超教授

  1. 傳承重要的生命經驗

從教育的角度思考COVID-19帶給我們什麼反思? 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是,人類有能力將重要經驗或經歷傳承傳給下一代,並將累積的經驗加以擴大和應用,此為教育的本質,而教師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我們認為重要的生命經驗教導傳承給學生,不是僅有課本上的知識,應該再更深刻的思考新冠疫情問題的本質與核心,指導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去因應真實生活的危機與變化。

  1. 永續發展的核心理念

從歷史的脈絡觀察,過去是從先進國家的角度看待環境保護,但是全球多數為落後國家,在考量自然的承載力,在生態環境不破壞,同時兼顧公平正義的原則下人類的生存發展,改變過去先進國家的發展策略談永續,SDGs的目標就是從全球七成的落後國家基本需求的角度去做永續發展。過去人類以生存和繁衍為目標,現今自我實踐是人類追求發展的意義與目的,而思考引導追求人類永續發展就是教育應該要做的事,例如國際教育應該要教學生的是人類在面對問題時,國際上如何因應與貢獻,而老師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透過課程的教學與引導,協助學生思考個人、學校、社會、國家及人類所要追求的永續發展。

  1. 偏鄉國中小結合社區永續發展的核心理念

學校從地方感和社會責任開始,改變過去封閉的觀念,由學校引領社區發展,尤其是社區當中多數的高知識份子和資源也都在集中在學校,讓學校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將地區的產業文史發展、脈絡、經驗、資訊完整的紀錄和整理,和建構地方學,並規劃帶動地方創生的相關活動,加強學生和老師和社區的實踐與協作,這樣的發展不僅僅是偏鄉,都會型的學校也應該要做,唯有先從偏鄉做起,再帶動全台灣的學校用這四個理念去發展每個地區的在地特色。

中科大何昕家助理教授

聆聽子超老師的演講,我認為人類的進步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有人不斷地在反思,而發展是搭配著反思一起持續進行,書中有提到世界經常是美好卻也糟糕,是智慧與愚昧並存,就如同現今的社會。教師目前的經驗是過去的學習經驗,而這樣的經驗是否能帶領學生走向未來,尤其是覺察與覺知,例如主流社會的價值觀? 自我的價值觀為何? 我們的價值觀會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不經意間影響到學生,兩種的價值觀是否有所衝突,所以我們必須創造多元且新穎的經驗,引導並培養學生能夠擁有價值澄清的判斷力。

靜宜大學顏瓊芬教授

對於缺水這個重要議題,我們要從哪個視角去看待缺水還是不缺水,因此我們要重視及思考的是要教什麼? 如何面對這個嚴肅的議題,理解議題的重要性和連結孩子們的生活經驗。

暨南大學林幗貞助理教授

COVID-19和永續到底教會我們什麼,從樟湖贈送給大家的卡片上可以找到答案,就是「自制」,我們應該要教會自己和我們的下一代自制和自律,並且還可以從人文的角度思考永續發展。

林下經濟與永續發展

雲林科技大學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王淑宜講師從藍染的歷史開始講述,1999年與工藝中心的老師合作,先成立教師社團切入學校教育從認識植物開始到學習藍染技術。

科研計畫的精神與操作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何昕家助理教授受邀共同參與樟湖玉山科研計畫的課程發展,首先向與會的來賓闡述科研計畫的精神,分享美國最大的教室一書,從美國經驗看台灣的國家公園,作者在書中將知識、情意、技能一起教給學生,尤其是科學調查,唯有經過調查的數據可以告訴學生生態環境的轉變,運用技能探究其原因,進而找出解決辦法的實際行動。而進入國家公園同時也是一種森林療癒,對身心靈的健康很有幫助。台灣的孩子與自然疏離,因此親近國家公園還能夠了解其中豐富深厚的人文歷史,並傳承內涵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給下一代。

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發現問題,從活著的實驗室(國家公園)去做研究,鼓勵學生進入國家公園實際踏查,挖掘問題,解決問題。科研基地除了是國家公園,也可以是校園或社區,用相同的科研精神去探究社區與學校的發展,將科學研究與環境教育整合在一起,進行探究實作,還能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因此SDGs的17目標背後也是具有與108新課綱要培養學生的素養,有相同的價值觀,鼓勵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學習,建議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可以尋找各校的生活情境,結合科研精神的概念,讓自主學習與探究實作交還給學生,運用各式的橋樑與途徑,以學生為主體,真實體驗經過自己與環境的互動下,去發現知識,因為知識是學習者與環境互動的產物。

昕家老師表示他透過與樟湖老師們及玉管處計劃的相互學習,整理出科研調查的雙鑽石模型,以提問先行,加以知識的引導進行學生自主學習,輔以科研調查方法,讓學生發覺及反思真實的知識,在經過收斂後再提出應該要解決的問題,研究出行動方案及驗證處理,最後還要反思與討論。
 

第二部分是陳靜淑主任介紹樟湖科學研究課程的特色,樟湖的老師們帶領全校1-9年級學生以科研精神製作10-12周的專題研究,除了每年一次進入科研基地(玉山國家公園的楠溪保育研究站)進行科研教育活動外,平日的校本課程也會讓學生隨四季自然生態變化去發現問題,再到現場做驗證與實踐。科研的核心精神就是要帶領學生將原本知識轉換為學習表現。除了利用拍照、地圖、圖鑑、手機App、網路搜尋等方式認識校園植物,還能透過五感觀察植物,以科學方法分組互動討論,以想像或觀察再進行歸納後去做分類與命名。

科研的暖身活動是透過五感、身體特徵將現場來賓進行分類分組,用不同的方式來認識彼此,例如拇指彎曲、身高、近視等原則作為每個分層分組的依據,接續三層,並為每個分類分群做最後的命名。接著兩組分別從校園地圖中挑選一處進行植物的現場分類觀察,做好任務分配後帶著紙筆走入校園做植物特徵的記錄,再回到教室繪製海報進行小組報告。

從暖身活動身體特徵的分層分類,進入校園實際觀察植物的特徵記錄,將記錄予以歸納分類,繪製海報予以命名後分享報告,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參與者可以實際體驗觀察植物的不同,運用各種科學方法紀錄彙整和歸納,透過不斷的互動討論,最後依命名的結果來回溯植物的特色,充分展現科學研究的精神。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