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地方學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偏鄉教育實踐

    以地方本位教育為關鍵核心,與在地社區連結地方創生概念,同時整體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最終則是希冀共同深化到地方感,透過不同取徑促進地方感,學校與社區才有其機會邁向永續發展。以終為始的概念,本計畫透過四大策略來引導學校與社區發展因地制宜的模式,包含強化地方感、社會責任思維、回歸地方學、促進實踐協作等。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連結學校課程、在地課題、國際視野與移動,以學生未來為最終極關懷點。

    學校以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視角,以學校整體課程為主軸,盤點學校與社區相關資源,希望學校與社區看見永續發展核心價值與理念,並梳理出專屬於學校與在地永續發展目標(SDGs)架構,並此為媒介,看見學校與社區在地與國際連結。而在課程脈絡梳理中,一方面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教學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是探究實作的素材,更是行動的方向。透過永續發展目標(SDGs)子項的引導以及知識、態度與技能的探究,都是不斷深化課程的錨點。

偏鄉學校

校本課程與「地方學」連結意義

、內涵與計畫的相容性

備註

大坪國小

將社區的素材視為是校本課程重要的因子,透過這些「在地」的研究將磺嘴山下這塊土地上各式各樣特殊的因子,深入的探析、描述、盤整與連結。向上賦予了整體敘述穩固的基石,向下則成為凝聚地方共識的校本課程。

由教師組成的團隊進行校園與社區資源盤點,透過與居民的對話、實地的走訪踏查、文史資料的收集,將大坪這塊土地的特色挖掘出來。經由教師共備課程與小組討論,將這些元素融入基本課程創生成學校校本課程。由「點」「線」「面」建構學校課程地圖與社區課程地圖。

大坪產業向來以地瓜自豪,近年來又多了繡球花等觀光產業,在其中觀察到變化並適當於校本課程中修正是學校體現地方學的課題之一。大坪國小深刻的認識到,學校不能只於圍牆內閉門造車,而是帶領學生以生活為底本,認識雙腳所踏的土地。課程與教學若脫離社區、遠離現實將無所根基,呼應新課綱培養學生面對未來變化的素養,校本課程因應社區的變化也不斷進化。

特殊會有亮點,亮點會吸引人的目光,是拓廣在地特色的利器。但是本校團隊不以此為侷限,不以奪人目光為唯一考量,而是忠實呈現在地風情,型塑具有地方學色彩的校本課程。而在催生具有地方學色彩的校本課程時,不管是課程活動、社區資源共享、居民參與等,皆透過結合社區而實現永續發展。 

 

野柳國小

校本課程的規劃,應與地方特色緊密連結。本次「海舞碧蓴.藝創遊奇岬」的主題,以海洋教育為核心,發展文史、食農、藝創及樂活四套課程。內容涵蓋野柳漁村人文歷史、在地石蓴海藻探索、傳統獅藝鼓陣保存及水域活動培能。不但厚植學生各領域學習素養,更與社區經濟、歷史結合。從學校走入社區,讓社區內處處皆教室。

 

峨嵋國中

(X)

愛鄉行動以學校教育為主題,透過學校與社區產業合作發展成實際付出、共同參與之活動,培養學生認識在地特色與多元探索能力後,促使學生為家鄉服務,藉此提升學生地方認同感並促進社區經營與發展。

 

汶水國小

(X)

推展以民族教育暨社區永續發展之學校本位課程計畫架構

 

 

樟湖國中

從校本課程脈絡中看見課程分為三大面向,生態、人文、高峰挑戰,而藉由生態與人文資源盤點過程中,讓教師與學生從頭整理,社區擁有資源與社區不足的面向,透過師生共學的過程,讓土地情感更加深入,本校學生有三大面向,一、社區與古坑鄉本地生,二、斗六斗南通車生、三、外縣市學生。因此得以看見學生招生來源多元。但在針對樟湖村本地人事時地物的研究發現,學生可以彼此更加了解,這片土地發生的事情與故事,實際的增加地方學的意涵,與本計劃耆老訪談、小小產業公民記者、生態熱點調查等方式,都連結在一塊,重新檢視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進而付諸行動。

 

口湖國中

(X)

將課程轉換成遊程-辦理體驗活動,分享給更多人,透過認識一個地方認識環境議題,回到生活改變自己的生活為環境而努力。

 

內甕國小

(X)

校本課程連結地方,故本校將可呈現、可操作、可學習之課程納入校本課程之中,本校後方為水庫,前方為八掌溪,左遙望台三線,右為嘉義市,遠眺玉山,故本校之校本課程涵蓋範圍延伸至台18線周邊。蓋以本校極目所見已為嘉義縣東半部,故均納

入課程之中。

校本課程由「耕讀內甕自在有品」開始,在社區永續的第一年的確無法進行大幅改變,但藉爬梳由走讀社區擕回的故事與互動也能顯現出樸拙的互動與未經雕琢的自由想像。未來,納進整個番路鄉及嘉義縣的特色課程,也許能像舉目即能見到的玉山積雪與源遠流長的八掌溪,我們,其實位居一個可縱可橫、可深可淺的課程位置。

 

溪浦國中

(X)

學校本位主題課程主要統整永續發展目標,配合正式課程學科知識、跨領域課程(含社區踏察課程)及學生展能活動等三大課程層面,讓學生從正式課程先奠基學習配合永續發展目標的相關學科知能,搭配校訂跨領域課程進行學習的轉化,最後透過社區踏察課程的實踐,以豐富並完整學生的學習內容,再透過遊學團體和國際交流活動,促使學生在參與、行動、省思、回饋中能點燃對生命的熱情,產生對在地人文、產業與生態永續發展的認同與自信,以促進社區永續發展為目標,達到「大樹山水情 溪旺永續行」的願景。

 

長榮百合

以田間博物館作為課程發展主軸,需要連結的面相也就多而廣,但卻要夠「精緻」、「在地獨特」才能夠課程的學習有意義。因此不能只透過網路上的資訊轉化給學生,相對的必須與在地合作研討,淬煉出屬於禮納里區域農業文化的獨特性、困境、未來發展等,讓學生不單只是學習農業文化知識,更是透過「農」來理解排灣魯凱的生活文化積累與當代社會與傳統間的融合應變。

 

林邊國小

學校校訂課程為「樂見ㄒㄧㄢˋ林邊博物館」,課程主軸為樂學林邊、樂活林邊、樂藝林邊、樂遊林邊。我們結合此專案計畫,希望教給孩子深度的在地課程,讓孩子可認識家鄉、守護家鄉。

(1)養殖漁業與地層下陷

林邊因地層下陷嚴重經常淹水,自從莫拉克風災過後,人口外流及少子化因素,嚴重影響了林邊鄉的人口結構,也間接造成了鄉村的沒落。能參與結合社區永續發展計畫是一種榮譽,能讓學生從小深入認識社區,藉由實地的導覽活動,讓學生體驗社區的舊房子因地層下陷而半埋地底、新建的房子地基高聳、社區到

處是抽水站……等等景觀,讓學生知道超抽地下水會造成地層下陷,且下陷後的地層無法再回復等現象,進而思考改善過量抽用地下水之現況與習慣,以遏止地層下陷持續惡化。安排學生認識社區的養殖產業,了解社區養殖困境,社區從創生之概念創造更多的經濟活動,創造出足夠的就業,有足夠的就業就可以把人留住,人留下了錢也會留下,社區就不會繼續沒落下去。

(2) 在地產業黑珍珠之美

很多人一聽到「林邊」,就會想到「黑珍珠蓮霧」。蓮霧為林邊在地農民主要生產收入,學校小朋友家裡也有很多是種植蓮霧的,但大部分是爺爺奶奶在種植。目前在地農民面臨的問題是年輕人不願意接手,以及天氣惡劣造成收成不佳的影響;所以許多良田改為太陽能養水種電。這些議題正是學校發展在地校本課程的題材,我們結合專案計畫,教導小朋友認識在地蓮霧品種與生長過程,研究蓮霧產銷,進而更進一步討論蓮霧的多種吃法。希望透過教育作為,可以讓小朋友認同家鄉、愛護家鄉,吸引在地青年願意返鄉留下來,一起努力創造林邊生機。

 

岳明國小

1) 透過菜市場課程讓孩子了解宜蘭與老蘇澳的過去,感受傳統市場的人情味與探究現今落寞的原因。帶領學生參與蘇澳孩有夢市集,走入傳統市場注入年輕活力。

2) 透過蘇澳踅磺水導覽,了解阿里史溪的今昔變化與冷泉發展,喚起學生對蘇澳溪流汙染公共議題的關注。

3) 建構完整美麗家園次主題無尾港有夠讚系列課程,從戶外走讀進入課室中,將地方過去歷史脈絡的事件,以議融入SDGs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更真實的從角色換位思考與進行多元意見交流。除價值澄清外,更是增進學生在地認同感與情感連結。

 

新社國小

新社國小本位課程奠基於地方需要,學校的目標是與社區共存共榮。近年來產官學界在新社部落大力推動森川里海計畫,讓新社地方學更加明確。本計畫在既有的架構下,讓學校與社區發展關係更加具體化,並融為一體。

在地方學的架構下,我們將對新社部落進行多元檢視。目前已完成……。

 

桃源國小

部落即學校布農族的生活倫理便是學校的品格教育,文化記憶慢慢拉近生活現場,過去族人在自然中取經的技藝,統整對應到課程情意技能,現代的科學是從在地生活學的實證,孩子的價值回到自我族群生命價值的認同,社會轉進多元的素養,才是更貼近永續環境的指標。

透過生命祭儀的秩序、技藝的傳承、諺語的哲思、文創的體驗、串流於統整的課程之中,形成河流的脈系、交織成出跨領域的網絡,喚起在地思維的重生、生物多樣性的永續。

 

興仁國小

(X)

1. 涼傘隊的文化連結,家長的認同、經驗的傳承、生活信仰的傳承、倫理孝道的身體力行。

2. 海菜資源的永續,能將此地區的生活文化、生態環境、與生產生計,由學校發展一套完整學校本位課程,促進學校、社區、及其他區域學校師生的共同學習。

 

-由 謝誼泓 撰稿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