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講/問

第一個ESD融滲的現有範例(小學)

以下的範例摘自一本最近融合了ESD元素的教科書中關於「住房和生活」的一章。第一個活動是一個介紹性的練習,包括以下步驟(參見並參考法文版本7)。學習者被要求:

在空白處繪製他們的夢想「居住地」(您想住在哪裡,以及怎麼住?)。

解釋為什麼他們想住在那個地方。

說明對於住在那個地方最重要的事情。

分析

這份工作表主要在融入學習者的觀點,顯示他們對住房的重要性(例如,一個孩子可能會畫一幢帶有大花園和圍欄的獨立房子,而另一個孩子可能會畫一個有許多孩子一起在公共區域玩耍的公寓)。這將允許將這個觀點與稍後處理的主題的各個方面建立聯繫。因此,在這裡並未處理內容。在教學原則的層面上,觀察不同的繪畫讓學習者反思與被認為是「好」住房的價值有關的事情,以及這如何影響空間。此外,指出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相同的事情重要,導入了批判性思維的元素。接下來的活動著重於生活中的必需需求(位於個人中心)和次要需求(圍繞在個人周圍)之間的區別,以及它們如何與空間相關聯。

註記

這種有很多空白的工作表可以用教科書上的說明代替——繪圖可以在單獨的工作表上或在學習者的工作簿中繪製。

___

步驟1

學習者需要在一個情境和其相對應的需求之間畫線(例如,和朋友在廚房吃飯會與進食(作為生命必需需求)和社交(作為次要需求)相關聯),或者根據給定的需求找出一個情境(例如,保護和睡眠作為生命必需需求 => “有一個臥室)。

對生命必需需求和次要需求之間的差異進行討論,以及兩者之間有時模糊的界限(根據情境,逃跑變得至關重要)。觀察到每個人都有生命必需需求,但次要需求可以給予不同的優先順序。可以與前一份工作表建立聯繫,看看夢想房子解決了哪些需求。

步驟2

將其與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聯繫起來,顯示其中一些需求已經被轉化為權利。擁有住所就是其中之一。

步驟3

需求與房屋中的房間相關聯。結論:房子中的不同地方滿足不同的需求,因此具有不同的功能。住房滿足了許多需求。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空間非常有限,同一個地方幾乎滿足了所有需求。

步驟4

通過不同的圖表,將其與國家數據進行對比(對於一個西方國家):每人所需空間的增加,不同類型住房的比例以及不同的空間使用方式(住房、交通、工作和休閒)。

___

分析

從內容的角度來看,這份摘錄主要聚焦在行為者、他們的需求、觀點和價值觀,以及這些與空間的關係。在探討與住房相關的國家需求的演變時,也會查看模式和過程,這也允許了規模的變化。在查看房子的哪一部分對應於哪一種需求時,還會處理本地化的方面。在教學原則的層面上,明顯地在價值觀周圍進行反思,因為次要需求可以被視為對每個個體更或更不重要。同樣在這裡,也處理了批判性思維,因為在空間中查看了基礎需求。

ESD的貢獻和進一步嵌入的可能步驟

反思生命必需和次要需求之間的差異,它們對空間的影響以及支持次要需求的價值觀,是ESD的核心貢獻,處理了當前和未來世代的基本需求。與現有標準的平行也至關重要,導入了個人和集體需求之間的聯繫,以及需求和權利的概念之間的聯繫。

進一步嵌入的可能性是將焦點放在空間尺度和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上。這將增加與全球公民身份和和平相關的元素,同時解決個人需求和生態問題之間潛在的利益衝突:

添加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兒童房屋的照片和地圖。要求學習者反思是否所有插圖中都滿足了基本需求,以及可以識別出哪種次要需求。將它們與開場活動中班上學生的繪圖進行比較。

添加兩到三個動物在它們的棲息地中的圖片,並提到它們的一些需求。

在生命必需和次要需求的角度下,導入對空間競爭性使用的反思。例如:

如果您知道街對面的孩子沒有房子(生命必需),您會保留花園中的游泳池(次要需求)嗎?

您是否寧願擁有一個大花園,還是為了狐狸留下一些森林?

目的不是道德化,而是反思生命必需和次要需求在空間中的競爭關係。可以討論中間的替代方案。例如,如果該地區的所有兒童都有權使用游泳池,那麼保留它是否更有正當理由,如果享受休閒活動的權利是兒童之一的權利的話?反思生命必需和次要需求之間的差異,它們對空間的影響以及支持次要需求的價值觀,是ESD的核心貢獻,處理了當前和未來世代的基本需求。

___

針對上述內容,提出以下觀點

教育素材的目標:這份素材旨在幫助學習者理解生命必需和次要需求之間的區別,以及這些需求如何影響到生活空間。這是永續發展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因為它提醒我們要平衡個人需求與生態可持續性之間的關係。

連接到兒童權利:教材中提到將這些需求轉化為權利,特別是提到住所作為一項權利,是非常有價值的。這有助於將學習者引導到理解兒童權利以及個人和集體需求之間的聯繫。

地方性和全球視野:素材中的本地化概念是重要的,因為它有助於學習者了解不同地方和文化中對需求的看法。同時,提到了全球公民身份和和平,這擴展了教育的範疇,使學習者更了解全球問題和跨文化的差異。

批判性思維:教育素材鼓勵學習者進行批判性思維,例如,討論生活空間中生命必需和次要需求之間的競爭關係。這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探討問題。

上述素材似乎是一個有益的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生活需求和空間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引導他們思考永續發展和全球公民身份的重要性。它強調了教育的核心目標,即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價值觀的未來世代,以應對全球挑戰。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