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關第三個與永續發展教育相容的現有範例(國中案例)的描述:
這個教材是嵌入在一個有關流動性的單元中的。它探討了移動性的原因(工作、休閒)以及其對資源消耗、成本、污染以及對某些地區可及性增加和經濟活動增加的影響。它描述了建造新道路以增強交通流動性並避免車輛通過一個村莊的計劃。通過對話氣泡,分析了這條新道路對各方的影響,包括正面影響(經濟發展、旅遊增加、村莊降噪、村莊安全性增加、工作可及性提高)和負面影響(附近住房的噪音、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對風景的影響、優良耕地的損失、村莊經濟活動的損失)。
首先,學習者被要求將參與者(道路使用者或不使用道路的地區居民)進行分類,以認識到道路也會影響不使用道路的人。然後,在第二步,學習者需要識別建造道路的優勢和劣勢,觀察每個參與者,決定他們是否代表自己或更廣泛的團體。如果學校所在地區有新道路的計劃,可以透過在地社區的訪談結果來填寫工作表。
接下來,學習者需要表達自己的立場,提出一個論點,並說明這是否是個人或集體觀點。還有一個綜合部分,可以是“建設新道路有利有弊,取決於參與者的觀點和對環境的影響。”
在內容方面,這一部分主要關注了空間行動對參與者的影響,探討了多重觀點的存在,並反映了集體和個人利益之間的張力。通過提及對生態系統和風景的影響,它還導入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在教學原則層面,考慮空間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包含處理系統的元素。多重觀點以及個體立場有助於培養批判性思維。
這個案例對永續發展教育(ESD)的貢獻在於探討道路建設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以及個體和集體利益之間的張力,因此在社會尺度上進行工作。學習者必須在這些多重觀點中表達自己的意見,這與ESD核心的批判性思維和參與的理念非常契合。然而,ESD可以通過更深入地整合與人類與環境相互關係、空間尺度和模式以及過程相關的元素,來進一步嵌入。
透過更加關註批判性思維、處理系統以及以創造力面對未來,它以更符合可持續發展和在某種程度上全球公民身份的方式,提出問題的根源。
在相同的練習中,可以添加兩個“對話”。一個可以提到建造新道路通常會增加交通,因此僅在短期內解決問題。另一個可以指出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將增加遠處沿海村莊的洪水風險。
此外,可以提供一個補充性任務,提出替代措施,圍繞著問題工作:“是否有其他解決新建道路的方法?” 可以討論的可能解決方案包括:
通過使用公共運輸工具增加社區的可及性。
建立一個網路平台,供人們組織共乘以減少每天使用的汽車數量。
通過改進住房、工作和休閒活動的組合,減少開車的需求。
在經濟層面,更緊密地與當地生產者合作,縮短食品供應鏈並減少貨物運輸。
然後,學習者將回到他們最初制定的意見,重新表達立場,並提出一個論點。
___
這個案例對永續發展教育(ESD)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深入的方式來探討道路建設對社會和環境的多重影響,以及個體和集體利益之間的張力。它強調了重要的ESD核心概念,包括批判性思維、多元觀點和參與。通過引入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關注,以及探討可持續發展和全球公民身份的問題,這個案例確保學習者能夠思考更廣泛的影響,並在解決問題時考慮長期利益。
此外,提出了對話和替代措施的建議,進一步強調了批判性思維和系統思考的重要性。學習者不僅需要分析問題,還需要提出解決方案,這有助於培養創造性思維和能力,這在永續發展教育中至關重要。
這個案例是一個好的教育工具,能夠幫助學習者理解永續發展議題,並培養批判性思維、系統思考和參與。這有助於塑造未來的公民,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複雜的環境和社會挑戰。